close
圖:太空人玩具記錄人類登月 大公報記者 謝敏嫻攝
大公報記者油煙處理機 謝敏嫻
“遇見心儀的玩具是緣分,如果當下不買,錯過瞭可能再等二、三十年也不會遇到。”向香港歷史博物館專題展覽“香港玩具傳奇”借出多件藏品的玩具收藏傢楊維邦如是說。近日他和好朋友莊慶輝一同在“1960年代香港玩具生態”講座上與觀眾大談童年趣事,探討香港社會變遷,現場更展示私人珍藏的玩具。
膠劍仔 太空人
在香港,膠劍仔似乎隻有一種玩法。簡陋的包裝沒有說明書,無論住在新界或港島的小朋友,都不約而同地用膠劍仔對戰,放在桌上或地上進油煙處理規劃行彈撥,將武器壓在對方之上,收為己有。有人說這是因為當時還有大膠劍可以手握對打,有人則認為彈撥劍仔是斯文的玩法,就像中國人內斂的個性,武鬥不如文鬥。
在收藏傢楊維邦眼中,玩具製造不單是香港的工業,更是反映時代變遷和社會經濟,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傢傢戶戶常備一個暖水袋,因為暖爐太貴,便有瞭迷你暖水袋玩具。國際上,亦出現很多記錄當時重大事件的玩具,比如太空主題玩具成為一時大熱,火箭和太空人玩具應對當時美蘇兩國的太空競賽,人類在一九六九年首次登陸月球的歷史。
收藏玩具三十年的莊慶輝曾“暴力”對待心愛玩具,說道:“小時候有過一隻機械人玩具,當時產生一個奇怪想法‘為什麼人會被困在機械裡面?’”他不惜將玩具摔爛要將人“拯救”出來,就算機械人的外殼粉身碎骨,人還是被困在裡面。長大後才發現,裡面的“人”隻有一張紙做的臉。多年後,莊慶輝偶然在玩具士多店遇到一模一樣的機械人,欣喜若狂地買下玩具,兒時記憶和收藏之路就此打開。
談到如何收集舊玩具,楊維邦說:“以前玩具廠傢賺瞭錢便銷毀模具,沒有保育意識,有些絕版的舊玩具僅靠收藏傢,比如舊版的西瓜波幾乎絕無僅有;有時收集就是從拆舊樓的一堆垃圾中‘執寶’;但現在更多還是除油煙機通過士多玩具店或互聯網聚集收藏傢互通資訊。”
汽水蓋 雞生蛋
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大多傢庭並不富裕,玩具定價多數在一至兩毫子,小朋友買玩具的選擇權小,這萌生瞭一大批自製玩具。小朋友就地取材加以創意和想像力,將隨處可拾的物件變成獨一無二的玩具。“荷蘭水蓋”便是經典自製玩具之一,先槌扁金屬汽水蓋,甚至有小孩將瓶蓋放在港島電車路軌上壓扁,然後在中間鑿兩個小孔再穿入繩子,雙手分別拉著兩端使“荷蘭水蓋”旋轉。這看似平平無奇,卻讓一代人樂此不疲。
當時盛行的以“快熱鍋爐”原理自製的鐵皮“電船仔”並無展出,不少觀眾甚感可惜。有“水上的士”之稱的電船仔,在海底隧道尚未通車前,是往返九龍和香港島的主要海上交通工具。電船仔逐漸淡出香港人的視線,但在宮崎駿二○○八年的作品《崖上的波兒》再現大銀幕,化身為波兒和宗介大海冒險遊玩的工具,更在日本掀起熱潮。
雖然那個年代的玩具粗糙,不及現在進口玩具的精緻,但令人念念不忘的是與朋友一起歡笑的童年時光,或是攢下一星期零用錢買新玩具的堅持。楊維邦回憶小時候曾經為買一隻“雞生蛋”玩具,每日都去同一間士多店買零食積分,需要攞前籌,積分達三百分才可以買到,買到後還不敢拿回傢而寄存在朋友傢,還對媽媽說善意的謊言:“玩具是借朋友的”。
從過去到現在,多少玩具能歷久常新,但無論在哪個時代,不變的是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一顆未泯的童心。
編者按:“香港玩具異味處理傳奇”專題展覽於香港歷史博物館展至五月十五日。歷史博物館逢周二休館。
D20513AADCC27904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